国美将办全球家电论坛 黄JDB电子 JDB夺宝电子光裕称国美必须要扩张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3-28
 2005年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一年,在充斥着“占位”思想的一股热潮中,“跑马圈地”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选址开店本身,国美索性直接选中已经成形的地区连锁商一举并购。但是,与之相伴随的却是“连锁泡沫论”的不绝于耳。  “紧迫感”仍旧存在,尽管2005年国美以250多亿元的销售额雄踞家电零售行业头把交椅,但紧随其后的苏宁电器的销售额也达到220亿元左右。在2006年,这种“跑百米”的扩张速度是否

  2005年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一年,在充斥着“占位”思想的一股热潮中,“跑马圈地”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选址开店本身,国美索性直接选中已经成形的地区连锁商一举并购。但是,与之相伴随的却是“连锁泡沫论”的不绝于耳。

  “紧迫感”仍旧存在,尽管2005年国美以250多亿元的销售额雄踞家电零售行业头把交椅,但紧随其后的苏宁电器的销售额也达到220亿元左右。在2006年,这种“跑百米”的扩张速度是否还有延续的可能?

  黄:根据我们的预测和国际的规律,中国虽然现在竞争很激烈,但比很多国家的同期好得多。好的方面是,大家基本都能盈利,尽管利润很低;不好的是,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的过程,竞争激烈。

  去年到今年,我逐渐意识到企业应该细化,形成独特的模式和差异化竞争。现在,我们还在积极探索,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。

  黄:在把握利润与风险的平衡时,我们是站在企业安全的角度去平衡所有的事情,并不是把盈利放在第一位。国美的发展是整体利润的提升,而不是利润率的提升。这是我们现在的战略。

  网络是我们的根本,没有店面我们无从谈起,未来单店效益将成为我们主要考量的标准。

  市场有没有饱和可能是我们5年后最关心的问题。站在国美的角度,我们没有达到目标,饱和度还没够,国美必须要扩张,这是市场给我们的机会。

  在扩张过程中,谁都想成为“沃尔玛”,而不希望后面出现另一个“沃尔玛”把它吃掉。没有扩张就没有大型企业。我不认为因为一个企业倒闭就草木皆兵是正确的。

  国美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开了100多家店,去年一年开了200多家店,是6年总和的1.5倍。花掉这么多钱以后,我们还能保持销售额的增长,利润总额还能略有增长。我不排除在200多家店的选址中肯定有失误,但我们有勇气开200多家店,就有勇气封掉20多家店,而不会选择开20家店而关1家店。市场需要的是规模。

  记者:但现在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这些一线市场,家电连锁扩张的速度很快。最近,大中刚刚在北京关了3家店,一线市场也不存在饱和?

  黄:现在并没有达到饱和,大中关店可能是它感觉到饱和,但也可能是它对外的一个策略。趋于饱和的时候,人们会自觉地放慢速度。

  记者:从去年到今年,中国零售市场中的一些外资企业逐渐收缩。另外,按照国家政策农村市场将是扩大的市场,对国美的管理思路是不是有新的触动?

  黄:对于我们来讲只是对手不同而已,快鱼吃慢鱼,大鱼吃小鱼。如果没有鱼游进来,我们这条鱼也会被饿死。淘汰加速这个状态,大家都看到了,但大家忽略的是,有知难而退的,有被吃掉的,但是其他的在壮大,并不是说整个行业的衰弱。很多企业的退出,应该说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。

  记者:国美引进管理19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华平,让他成为国美的第二大股东是不是出于安全的考虑?

  JDB电子 JDB夺宝电子

  黄:有很多方面的意义,但最主要的是出于安全考虑,我们不会白白地让它赚钱。华平的意义不仅是资金,他们投入的钱还在银行没动,华平表面上是财务者,但是起到了战略者的作用。它让企业在制度上更社会化,这对未来意义深远。

  记者:2005年、2006年,国美在全国开店陆续采取购买店面的方法,买一个店面动辄一两亿元,这是否会给全国连锁带来一定风险?

  黄:我们购买店面的计划是不超过总店数的10%,这些店一方面地段好,租金昂贵;另一方面可能是需要作为旗舰店重点发展,以一带十。关键是掌握一种平衡。这也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、安全系数。不过,也不是每家企业都买得起,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一笔账。

  在“终端为王”的时代,经销渠道商掌握了强硬的话语权。家电制造商则在低利润中挣扎,不堪忍受连锁零售巨头进场费、促销费、广告费……甚至开始自修渠道,希望冲破重围。

  黄光裕对此的评价却冷静得让人心惊:“当我们的利润减少,是不是也要指责工厂给我们的返点太少?他们应该寻找自己的原因!”

  记者:春节过后,听说您与苏宁的张近东、大中的张大中、永乐的陈晓等其他连锁商走得比较近?

  黄:不错,工厂对零售业的言论极度走偏了,这促使我们不得不走到一起探讨这些问题,检讨我们自己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错误。可以说,是厂家把我们挤对到了一起。

  JDB电子 JDB夺宝电子

  记者:各个零售行业都存在进场费的问题,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冲突似乎正开始成为媒体的焦点。

  黄;先举个工资的例子,工资的总收入是若干块组成的,进场费只是若干工资中的其中一块。如果工厂不把进场费给我,它在别的地方也要增加费用,否则,我们就活不下去,这是必然的。工厂以此大说特说渠道,是片面、不理智的。

  如果不是分作几块支付,工厂给我们货的时候就要把综合毛利一次性给我,正因为有了进场费,我们会在销售完产品后,再把利润要回来。为什么要进场费?第一,减少工厂压力;第二,让工厂提前投入,共同做好卖场。没有国美与他们的交易方法,工厂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这么强。只不过我们发展的速度可能比他们自身还要快,他们跟不上而已。工厂在这方面实在是挑不出渠道什么毛病。

  黄:给大家提供两个数据:第一,国产品和合资品基本雷同的产品,差价基本上在35%左右。我相信国产品现在的利润很低,很多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于合资企业,他们的成本比合资企业高,价格却还要比他们低30%,这说明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渠道商压价,企业应该做的是技术创新和提高品牌价值。对我们来讲,国外企业经营的综合毛利在18%至25%,我们还远达不到这种水平。

  第二,很多工厂采取代理的方式,某个空调厂家给我们的扣点是12点多,给代理商的是19点。我不理解,为什么给代理商都不亏,反而给我们就亏了。

  记者:但在整个微利的家电产业链中,厂家和商家只能共同分享这些利润,“和谐”到底是怎样一种盈利模式?

  黄:最重要的还是双方真正的合作,资源、信息共享互补,生产更好的产品,才能提高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利润空间。打嘴仗解决不了问题。厂家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渠道商,是他们的同行。

  中国家电行业线年,长虹倪润峰挑起的价格战,给国产品牌抢回了一个相当大的份额。当时,松下在市场上有14.5%的市场份额,国产品最高不超过5%,但是倪润峰用三个月时间,把松下按到了8%,让长虹到了17%。除了这次真正的较量,到现在这么多年,国产品和合资品几乎没有过真正的交手。

  工厂真正要做好的,是要从同类工厂的较量逾越到与合资企业、外资企业的较量。只有跨越了这些阶段,它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,和渠道商研究合作。

  我们希望工厂可以创新,或者有它自己的核心技术,能够和国际企业竞争。我们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,尽管收效甚微。大家对国美并不了解,国美是非常有长远眼光的经营者,并不看重短期行为。

  尽管以“速度”和“果敢”著称,但进军香港、与李嘉诚的丰泽电器短兵相接,还是让黄光裕不由得发出“做跨国企业要非常小心”的感叹。

  但是,迅速膨胀的零售规模仍然让国美喊出了要国际化的渴望。而除了将国美的LOGO铺满世界外,经营模式的升华可能是对黄光裕最大的挑战。

  记者:听说去年和今年,你不断考察国际市场,国美“走出去”进展到了什么阶段?

 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:新闻、公告、评论、预测、图表、论文等),仅供网友

  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中国经济网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

 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

  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经济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中国经济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

  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